红星书评丨沙漠里的生活与命运:读杨献平《黄沙与绿洲之间》

时间 • 2025-11-18 03:23:02
他的
吉林
沙漠
写作
绿洲

沙漠里的生活与命运

——读杨献平《黄沙与绿洲之间》

◎桑麻

在《黄沙与绿洲之间》,杨献平向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写下了戈壁沙漠,也写下了边缘的绿洲。他所叙写的人事就发生在两者之间。它们是地理的概念,也是环境的概念,而强调环境意义又比强调地理意义的意图更为明显。抑或还有另一意蕴,他想要一种过渡,不是空间层面而是意义层面的过渡——由黄沙而绿洲,以葱茏勃郁替换戈壁苍茫。这当然首先是我的揣度。合上书页,我的感觉依然是,戈壁黄沙主宰了他的文本,也主宰了我的阅读体验。人与绿洲的存在,像黄昏湖面的幽光,倏忽闪现……

在读到本书之前,我自忖对杨献平是了解的。我们结交近二十个年头了。捧读本书之后,我产生了怀疑。我所谓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时一事一地其心灵的光耀,对其丰饶的精神世界却知之有限。文本可为镜鉴。本书将一个曾经熟悉、更为敞开的作者推到我面前。

1992年春天,18岁的杨献平离开了南太行家乡,从军至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我从草木繁茂的南太行纸片一样跌落在一片空旷之地”,“如同一根树苗,还没有扎下根来,就被暴露在孤独的旷野之中”(《弱水流沙之地》),孤寂、无助、失根情绪出现在他的文字里。沙漠深处的环境外人难以想象。春秋两季,有时毫无征兆,遮天蔽日的沙尘席卷而来,家具器物、被褥、头脸落满厚厚一层沙尘,连耳朵眼儿都不能幸免。

几年后,他去上海读书,许多同学力图留下,他反而不为所动。他清楚自己的内心需要。“最初令我厌弃的巴丹吉林沙漠却叫我怀念至极。我觉得那个天高地阔,风吹尘土杨,春夏模糊,冬季漫长,且人烟稀少的人间绝域,或许正是适合我以生命和灵魂客居、旅行的地方”(《弱水流沙之地》)。

苦厄、磨砺化作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养分。最初的畏惧之地让他产生深深依恋,成了心灵的第二故乡。之后,不少战友或退役或通过关系调离,他坚持留了下来。沉潜是升腾的开始。在这里,他完成了上学深造、恋爱结婚生子、写作准备及写作实践等人生重大事项的抉择。

这段经历对杨献平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杨献平恐非一个卓异自信的写作者,更有可能是另一番样貌。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选择了从军,无论他的内心是早已埋下了写作的种子,还是后天萌发,写作最终让他成为一个想要的自己,更为自我的自己。巴丹吉林沙漠的晨昏,军旅生活的神秘,青春热血的躁动,萍水相逢各色人等的生活与命运,纷至于他的笔端。

生活中的杨献平是随性的,写作中的杨献平是勤勉的。当他把26年的生命岁月留给沙漠时,沙漠也回馈他以沉甸甸的收获。“巴丹吉林沙漠散文系列”和“南太行散文系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烙印了鲜明地域和个性特征的作品表现为整体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拥有最该为散文写作者珍视的坦诚和忠实品质。这两个系列仍然在成长和壮大之中。

有理由相信,作为“巴丹吉林沙漠散文系列”新的家族成员的《黄沙与绿洲之间》,将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在不断被阅读、接受过程下,继续它的生长与葱茏。(有删节)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