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第二个十年,媒体将为“一带一路”写下怎样的故事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迈入新阶段,媒体所呈现出的“一带一路”故事也将步入新的叙事空间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位外国博主在成都街头喝茶,他评价“在成都,喝茶不只是习惯,而是种生活艺术”,有趣的是,最后他还用四川话说了一句:“巴适得板。”
外国博主体验中国文化,还能讲中国方言,略显违和却又十分契合的画面背后,正对应着“ChinaTravel”火遍海外,“city不city”热梗刷屏。火爆的中国入境游中,成都位列外国旅客在中国乘飞机的热门目的地前五,喝茶、尝美食、看大熊猫,成为成都“硬控”外国游客的保留节目。
成都纤细温润的城市纹理,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从日常生发的生活哲学,在巷陌凝聚的人间温情,已让它成为国内外媒体平台上的网红城市,拥有极高的曝光度。
这两日,成都又迎来了一场媒体盛会。8月28日,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76个国家191家媒体的200多位嘉宾,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蓉城,凝聚媒体合作广泛共识,唱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和声——这也是中国媒体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和媒体数量最多的盛会。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如今,“一带一路”正站在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起点。由此,这次论坛也就有了承前启后的特别意义:过去十年的记录与汇总,未来十年的展望与研墨,将从这里开启。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成都倡议》发布仪式。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媒体向来发挥着特别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那些拔地而起的工程,密集穿梭的货物,连创纪录的数字,逐步完善的机制,事实上正是借由媒体的观察与书写,才会变成故事、变成打动人心的旋律。
过去的十年里,中外工程师的一次次攻关,彼此交汇的一声声感谢,沿线面貌的一点点改善,这些出现在镜头笔端的细节故事,也在文化层面让“一带一路”变得立体起来。这条“路”由此变得鲜活、动人,质地更加绵密、气质更加可亲,这条“路”也真正抵达了沿线民众的心里,架设起文明互鉴的通路与津梁。
未来,故事将如何讲述,视角如何选择,还有哪些角落值得扫描,还有哪些细节有待发掘,这些事项都在这次论坛和后续的采访调研中被热切讨论。人们也有理由期待,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迈入新阶段,媒体所呈现出的“一带一路”故事也将步入新的叙事空间,将更多的精彩、感动、深刻展现在我们面前。
已连续举办11届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来到四川成都,也是一次美妙的相遇。这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悠闲自如的烟火气息,将为“一带一路”增添新的韵律。
如今,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四川,早已不复“蜀道难”的旧貌。成都已成为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国际(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72条;成都国际班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万列;超1.6万家外企选择四川,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5家……这些数据,都在展现一个深度链接世界的中国。
路虽远,行则将至。联通带动了近乎半个地球的“一带一路”,将会更加宽广与开阔;在众多媒体的镜头与笔下,这条“路”的波澜壮阔与细腻肌理,也将如一幅恢弘的图卷,续铺在世界面前。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清波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