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穿上白大褂“我”也能看病,是盲目自信还是有意嘲讽?
面对非专业领域,当然可以崇敬,也可以存疑,但不能陷入非左即右的误区,更不能毫无根据地乱说
近日,媒体刊发《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一文后,引发热议。文章主要是探讨医学生的教育问题,但因为“不会看病”的标题,导致一些网友吐槽,现在医生看病全靠机器检查;甚至还有人说,给我穿个白大褂,我也能看病。
“学了8年还不会看病”,这个扎眼的信息,让一些人恍然大悟,也找到了倾诉的窗口。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类似体验:满怀期待去问医生,结果还没说上两句话,就被甩来一堆检查单,等费尽周折拿到结果再找医生,却可能下了再普通不过的诊断,开了一些日常的药,颇有一种“之前好期待,结果就这”的失落感。这些体验当然容易给人这样的观感:如果不检查,医生还会看病吗?由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穿上白大褂,我也会看病。
↑一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上局部解剖课。图据视觉中国
这极有可能只是随口一说。毕竟人不能一边嫌弃医学生学了8年还不会看病,一边却笃定自己没学过一天医就能看病,这里存在逻辑悖论。但类似的吐槽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即一些人对就诊过程的不满,不满医生三两句话就把自己给“打发”了,更不满那些“多此一举”的检查。毕竟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检查肉眼可见地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减少了。
是“多此一举”吗?未必。可能有些人没检查出问题就认为被“坑”了,一旦查出就大呼“幸好”。可看病就好比“破案”,检查无外乎是确认或排查。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借助精密仪器来发现身体的问题,实现更好地预防或治疗,为何不用呢?至于是否滥用或是过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仅凭猜测就随便扣帽子。
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身体有症状去医院,我们可能会借助网络了解其然,却不一定了解这些检查背后的所以然。倘若某个指标不在正常范围,我们断是不敢轻易断症,更别提用什么药了。不然,也不会出现“别问度娘,问就是绝症”的段子。
仔细想想,网友所谓的“我也能看病”,可能更多是一种“嘲讽”。讽刺医生没有真才实学,过度依赖仪器检查。他们所期待的医生,应该是具备传统的望闻问切技艺,无需检查,就能给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医生不是神,即便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有很多疾病的发病原理、治疗方法没有被完全掌握。很多时候,医生也只是尽己所能地为病人争取时间,尽可能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所以,特鲁多医生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才让人感叹。
说到底,这还是大众对医学、医生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曲解所致。医学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却又离我们最近,让我们感触最深,所以我们才会对医生有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但现实的无力,也容易让我们从认为医生“无所不能”转向轻佻地吐槽“谁都可以看病”。无论哪种看法,都是不成熟不科学的表现。
面对非专业领域,当然可以崇敬,也可以存疑,但不能陷入非左即右的误区,更不能毫无根据地乱说。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些话说多了,尤其是跟风的人多起来,就容易三人成虎让人当真。从这个角度来说,“穿上白大褂我也能看病”等说法,消解了医生专业性、权威性,如不自我收敛,极有可能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