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警方通报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公众宜窥伺有度

时间 • 2025-11-20 04:33:36
事实
公共
通报
事件
侵害

当下,脉络已现、疑点仍有,我们可以存疑,但别臆断先行。

扰攘多时的“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出了最新通报。通报提到,事件中两名男当事人王某文、张某涉嫌强制猥亵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还对王某文4次出入女方周某房间的原因、时间等予以释明,对张某两次实施强制猥亵的时间点做了梳理。

尽管案情有些“烧脑”,但警方通报无疑释清了很多人的疑惑。就在前两天,网传该案另有隐情、反转在即的消息甚嚣尘上,帖子将事件性质从女方控诉的“性侵害”拽向事实难辨的罗生门,把涉嫌犯罪问题轻描淡写成私德问题,把“加害-受害”关系从模糊归因中抽离掉。而酒店方的“女方同意办卡说”,似乎又与之形成了呼应。

但现有通报表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大反转:无证据表明强奸行为存在,可王某文与张某二人涉嫌强制猥亵。“男上司潜规则女下属”的情节固然不存在,但趁女方酒后强制猥亵同样很恶劣,而对受害者维权机制不畅的批评、对“油腻”饭局的鞭挞,也依旧立得住。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发生后,不少“民间福尔摩斯”纷纷上线,虽然客观真相就一个,可他们已脑补出了一万种可能。即便是警方作了通报,许多人针对剩余疑点又展开了各类揣测。

不可否认,事发后涉事多方对事件的“各自表述”,的确留下了巨大的拼接空间与想象余地。当自洽逻辑链无法通过碎片化信息拼凑而成时,人们就习惯于用想象去填充“事实罅缝”。

就算是这样,不偏听、不盲信,不轻言反转、不用脑补替代事实,也该是人们的“围观素养”。就眼下看,舆论场内已顺着职场性侵害与女性权益等议题拉开很多争论,这些争论若能基于已明晰的事实、导向公共性讨论,那自然是好事。可事实是,太多怼与撕都是起于各自脑补的“事实”打架,你说“男的不无辜,女的不简单”,我说“你在搞‘完美受害者’逻辑”,最终搅起一滩口水、激起一堆互撕。

在此事上,一切还是应回到事实为基点、证据为基础的框架下:就算有些疑点尚未厘清,公众也宜保持必要的克制,更多地从现有证据能框定的确定性事实出发,由此去探讨那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而不是用脑补的花边情节将焦点带偏,把焦点从案情拽到“瓜情”上,让事件继续在“脑补与脑补的PK”中徒增模糊性,让恶劣侵害在舆论散焦中被快速淡化乃至遗忘。

可以肯定,此类事件通常会牵扯到公域与私域两边,警方通报更多的是聚焦于有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而不是给“吃瓜者”详解剧情,要查清的也是涉法涉罪的问题,而不是把细节掰开揉碎给人们增加谈资。所以有些偏私人化的所谓“疑点”处于灰度空间,再正常不过。在此背景下,公众宜秉持“窥伺有度”的自觉,让关注点止于事件的“公共部分”,尽量避免用脑补与窥私过度侵扰当事人的生活。

说到底,别用脑补为“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加戏,让法律的归法律,对私域细节的窥探适可而止,是舆论在这事上的应有取态。尤其是当下,脉络已现、疑点仍有,我们可以存疑,但别臆断先行。否则,让受害者蒙受二次伤害,让口水淹没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地基”,让事件起于作恶、终于喧嚣,也是对公共议题的浪费、对机制性改进机会的挥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仲鸣

编辑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