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福音?“人造肉”真的是肉吗?
近年来,人造肉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植培鸡块、人造肉肉饼、植物蛋白牛肉粒、植物肉水饺等产品层出不穷。从汉堡到火锅,从西餐到中餐,人造肉可谓异军突起,备受关注。那么,人造肉真的是肉吗?为什么要发展人造肉?人造肉的口感怎么样?价格贵不贵呢?
人造肉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造肉”是指无需养殖畜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肉”。目前,人造肉制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植物肉”,另一种是“细胞培养肉”。
植物肉又名“植物蛋白肉”,主要是以大豆、小麦、豌豆、燕麦等为原料制成。我国餐桌上常有的素鸡、素鸭等仿禽类肉制品和素食餐馆里的“仿荤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植物蛋白肉。而现在的植物肉制作技术更为复杂,需通过各种食品加工混合工艺,如搅拌、压缩、拉丝、膨胀等,将植物蛋白加工成与肉类相似的纤维结构,以模仿真肉的风味和口感。
而另一类人造肉“细胞培养肉”,则是真正与动物肉类相似。它是以动物细胞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换句话说,植物肉是素的,而这种细胞培养肉是荤的。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动物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实验室模拟动物体内的生理环境,使离体细胞或组织在培养基和大型生物反应器中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培育制造出动物肌肉组织。通过色泽、风味调整、营养物质补充以及物理成型等加工过程,为这些肌肉组织赋予肉类风味和所需的营养成分。简单来说,细胞培养肉就是从培养皿和试管里“长”出来的肉。
为什么要发展人造肉?
世界上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诞生于2013年。这一年,荷兰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细胞肉汉堡,该汉堡中的牛肉饼便是全球首块体外培养的细胞肉。他从牛的肌肉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放入营养液中,促进细胞生长和繁殖。三周后,超100万个细胞被繁殖出来。这些细胞合成每条长约2.5厘米、宽不到1厘米的黄色肉条,将这些肉条组装,加入甜菜汁等调色,一块142g的细胞培养肉肉饼就制作完成了。人造肉的研发制造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进程。
不过,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放着好好的真肉不吃,为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发展人造肉呢?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人造肉的诞生。
首先,对人造肉的渴求,部分出自对未来食物安全的考虑。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97亿,人们对肉类的需求将会增加约70%。如果仍按照现在的饮食方式,尤其是肉制品消费习惯,地球上的肉制品不足以保证这么多人的消费需求。
其次,传统畜牧业对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很大压力。畜牧业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陆地上大约养了770亿头牲畜,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比所有交通工具的总排放量还要多。并且,畜牧业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据估计,饲养牲畜的农场已经覆盖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农业土地,占到了世界总土地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消耗也不容小觑。
此外,人造肉可以通过调配制成。所以,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各种营养元素上能够按需把握,营养价值可能比动物肉更高。植物肉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特点也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方式。细胞培养肉英文名叫“cleanmeat”,也就是“洁净的肉”,生产过程要求绝对无菌,能够有效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
同时,发展人造肉,减少屠宰动物和使用抗生素,也被很多人认为可以帮助解决动物福利问题。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
人造肉的口感、价格怎么样?
虽然人造肉有上面这么多优点,但它的口感怎么样?价格是不是很贵呢?
的确,2013年制造出的第一个细胞肉汉堡造价高达32.5万美元。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人造肉的成本大大降低。2021年底,以色列一家细胞培养肉公司称,已经将鸡肉细胞肉产品成本降到了每磅约7.7美元,相当于每公斤100元左右。现在市面上售卖的植物肉平均每100克大概10元左右。
在口感方面,人造肉发展初期很难在细胞培养肉上重现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肉味,而植物肉结构更为松散、豆味更重。所以,味道淡、汁液少、质感较涩等问题不可避免。但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人造肉风味与口感将无限接近动物肉。
现如今,由于细胞培养肉仍处于试验研发阶段,市场上主流的人造肉以植物肉为主。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植物肉生产商,国内不少超市及其他零售渠道、线上渠道也都有植物肉产品销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购买尝试一下。
你吃过人造肉吗?
味道如何呢?
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图源|《三农未知数》截图
编导、后期|郭柄杉
编辑|曹梦媛
主编|蒋琳张玮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