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加大外经贸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力度
11月2日,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介绍了近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情况。据悉,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力度,引导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加强产业对接,深化产业链配套合作。
宗长青介绍,全国现有230家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区、市),包括东部地区112家、中部地区68家、西部地区50家。其中,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级经开区设立了综合审批部门、综合执法部门,开展了人事薪酬制度、招商考核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比如,江苏省探索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由政府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评估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形成整体性、区域性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买单”,变“申请后审批”为“申请前服务”。
据介绍,自2016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对排名靠前的经开区进行宣传推介,对排名靠后的开展约谈,督促整改;形成倒逼机制,2020年1月和2021年1月,有2家国家级经开区因连续两年考核评价位于倒数5名,报经国务院批准后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首开国家级开发区“红牌”退出先河。
宗长青提到,“十三五”时期,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提质、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与2016年相比,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增长40%、36%和23%。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经开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万家,比2016年增加1倍。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截至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有51家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8家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71家国家绿色园区、18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分别占全国各类试点总数的55%、45%、42%、33%,国家级经开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十三五”时期显著下降。
据介绍,2020年,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11.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5%;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国各地利用外资(含再投资)比重为23.1%;进出口总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4.8%,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0.8%。
宗长青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商务部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外资集聚区,在稳外贸稳外资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赋权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先行先试;促进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针对近日商务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开放平台作用的通知》,宗长青还透露,下一步,将引导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加强产业对接,深化产业链配套合作,加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力度。
红星新闻记者王田北京报道
实习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