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仅靠“出圈”是不够的
不久前,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众多海内外佳片中,“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和《京剧搜孤救孤》两部传统艺术题材影片出现在了展映名单上。令人欣喜的是,两部传统戏曲题材影片不仅上座率颇高,还在口碑上收获众多年轻观众好评,成为传统文化“出圈”又一例证。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节目成功“出圈”,吸粉无数。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中秋奇妙夜》到三星堆出土文物引发高度关注,从各地定期举办汉服文化节等国风活动再到各种文博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受人追捧,国风、国潮早已不再是小众圈子的喜好,而已然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走深、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但目前来看,依然有很多人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现场门可罗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无人问津,亟待更多的有心人去发现和传播。传承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让“流量”成为引子,借助这些IP和网红的力量进一步跟进做好持续性的普及宣传,吸引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去深入了解自身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瑰宝,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活力。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多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用传统的方式解锁了中秋假期。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不少地方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国风主题活动和艺术演出,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已成为了很多人的假期打卡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靠偶尔的“出圈”,只有让更多优质的艺术和内容走到大众身边,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长远之道。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