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爱国者治港”不是要搞“清一色”

时间 • 2025-10-29 06:59:53
市民
社会
议员
香港
政治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解读《“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有关内容。

会上,有记者问到,白皮书提到,强调“爱国者治港”,不意味着不允许持不同政见或主张者存在,也不意味着压制批评政府的声音,那刚刚结束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有没有体现以上原则?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韩大元指出,“一国两制”本身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最大的、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它的实质内容在于,一个主权国家内,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和平共处,各自发挥优势。这个制度本身的创立、发展,就体现了最大的政治包容性与最大的政治勇气,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韩大元指出,“爱国者治港”是这次完善选举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推动香港民主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强调“爱国者治港”,但“爱国者治港”并不是要搞“清一色”。“爱国者治港”强调的是,任何香港居民,只要秉持爱国爱港的立场,不从事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香港繁荣稳定的活动,都可以依法参与选举,参与香港未来的治理。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社会,在公共政策、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上,大家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是一些尖锐的批评,都是正常的,基本法也明确保障香港居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自由、集会游行等自由。

韩大元谈到,这次153名参选人和90名候任议员,本身就体现了广泛性和均衡性。从社会背景来看,这些候任议员有神职人员、中学校长、大学教授、执业律师、医生,还有社区工作者等等,90名候任议员当中有56名是新面孔,比重占整个立法会的62%。这样的广泛代表性,也是政治包容性、多元性的体现。

韩大元还表示,回归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香港社会确实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用语,比如“建制派”“非建制派”“民主派”等。在回归后的特定时期,形成这些习惯性用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一种用语,或者一种思维方式,无法客观表现香港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不利于营造多元、宽容的政治文化氛围,很容易给爱国爱港但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贴标签,人为地把爱国力量区分为不同的派别,不利于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

白皮书提出,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韩大元指出,要广泛地团结,意味着不以政治观点、背景、主张来分什么派别,唯一的标准就是谁为香港市民办事、谁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由此形成香港社会的最大共识。韩大元认为,立法会的议员当选之后,怎样真正脚踏实地为市民服务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当选为立法会议员,只是香港市民给的一个“准考证”,未来的4年,是不是真正为香港市民服务、90名候任议员能不能拿到“毕业证”值得期待。而要不要给“毕业证”,最有发言权的是香港市民。

“我也特别期待90名候任议员正式宣誓以后能够回应香港市民最迫切的期待。”韩大元说。

红星新闻记者赵倩北京报道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