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成都工匠”,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大舞台

时间 • 2025-11-20 23:07:14
完成
工匠

人人崇尚工匠,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今天(5月5日)上午,2022年、2023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召开,1248名“成都工匠”被成都市委、市政府集中命名。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两年评选出的“成都工匠”来自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5日,我们找到“成都工匠”称号获得者韩沁松、凌曦和杨斌,三位工匠为我们讲述了他们钻研技术背后的心路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凌曦:

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大舞台

▲凌曦

凌曦本是学音乐出身。大学毕业后,她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工厂,成为了一名航修人。刚开始,凌曦在电器班工作。每天,她需要面对一个个原件、一组组电线,“感觉像是掉进了盘丝洞”,千头万绪、疲于应付,那时的她,深感这份工作的不易。直到有一天,电器班的一位检验员在车间里对着凌曦的师傅喊道:“快来看,你徒弟做的啥子活路!”凌曦看到,师傅满脸通红,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地检查起产品。

检验员的话,让凌曦仿佛站在了聚光灯下的舞台上,但却是一个丢脸的舞台。好强的她从此暗下决心,就算拼了命,也要把丢掉的脸找回来。之后,凌曦利用工余时间,拼命学习,技能水平渐渐有了提高。那时,厂里正在争创全国唯一能够实现全套发动机附件修理的企业,点火附件修理成了最后的短板。那时,凌曦决定要“干件大事”给大家瞧瞧。

3个多月的时间,经过上百次拆装,上千次焊接,凌曦终于有了突破点,一下子将修理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三。车间主任闻讯赶来,看到后高兴地说:“哦哟,凌曦你真的是把电线当钢琴在弹啊!”

从那时开始,连续6年,凌曦不断想方设法提升自己,成为骨干,当选班长,建立全厂首个精密偶件自动测量系统,还发明了十余件小工装,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电器班也被命名为“凌曦电器班”。终于,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中电天奥有限公司韩沁松:

一个“玻璃灯工”的淬炼

▲韩沁松

原子钟研制工,又叫“玻璃灯工”。想必,大家对韩沁松的工种很陌生,那是因为在全国能研制生产原子钟的企业很少。简单地说,如果说原子钟是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军用民用通讯等尖端装备的心脏,那么原子钟里的铷泡,就是心脏中的心脏,而“玻璃灯工”们的技能水平,决定了铷泡的质量。

2008年,韩沁松进入中电天奥有限公司,开启了“玻璃灯工”的生涯。记者了解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玻璃灯工很难,一要练眼,二要练手,具体来讲,既要准确目测铷泡长度、大小和温度变化,又要保证双手的协调性、节奏感和稳定性。“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块巧克力,随着温度升高,巧克力变成液体往下落,我们既不能让液体落下,还要通过手工操作将巧克力塑造成直径零点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不等的核定形状,其精度和难度可想而知。”韩沁松这样解释。

为了达到这样的操作能力,韩沁松需要做长时间的特殊训练。比如,在一张三层的卫生纸中抽出一层,撕下一节固定在两根筷子之间,用水打湿后,双手同时水平转动筷子,既不能将筷子之间的纸扯断,又不能让纸像麻花一样纠缠在一起。这种训练非常考验双手之间的协调能力。

玻璃灯工这条路很艰辛,也很寂寞。一个人每天要面对高温火焰的炙烤,一个操作姿势往往要保持整整一天,一个烧制动作要反复练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直到手部练出肌肉记忆为止,大家把这称为烧制记忆。这一过程,韩沁松咬牙坚持了15年。

在无数个清苦的日子里,希望如星星之火。期间,韩沁松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吊丝虫”烧接法,并做到了100%的成功率。难关攻克,“芯片级原子钟”也顺利实现了量产,成功填补了我国毫瓦量级原子钟量产的空白。韩沁松在这小小的玻璃体上,献出了自己的年华和担当,不断淬炼出更加耀眼的火花和光芒。

四川华星锦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杨斌:

汽车维修工的赛场梦

▲杨斌

来自四川华星锦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杨斌,是一名汽车维修工,他的工作对象是行驶在成都大大小小道路上的500多万辆汽车。

1984年出生的他高中毕业后,一辈子务农的父母却悄悄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学费,将杨斌送入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此,他就和汽车维修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出师不利。2008年,杨斌第一次参加企业的技能比赛,300分的总分,他仅仅得到了20分。惨不忍睹的比赛经历,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与高手们的差距,也将原本的自信打击得荡然无存。

这之后,杨斌一有时间就去借阅企业里、书店里车辆维修的资料书籍,一歇下来就守着前辈们询问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车间里哪台车有了“疑难杂症”,总会在旁边看见杨斌的身影……就这样,他把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和复盘上,不断补充日益更新的车辆知识,琢磨每一个工作流程和细节,上手练习每一个标准动作……

效果来了,杨斌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年的奔驰全国技能大赛中,有一个项目需要在75分钟内发现并修复车辆上三个不同难度级别的故障。“这相当于医生要在短时间内诊断出病人的三个病因,并完成治疗,我总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杨斌回忆,直到有一天,同事一句无心的话点醒了他:“除非能够事先掌握所有可能的故障点,不然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是啊,如果我提前将可能出现的故障全部模拟出来,那就应该能在75分钟内完成修复吧!”对!说干就干,在工友的协助下,杨斌开始梳理车辆上的每一条线路和每一个信号,把能想到的每一个故障都进行模拟,有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有底盘不能升降的,有收音机信号差的……通过3年多的努力,他和队友完成了上百种故障的逐一模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复手段,成为了国内率先完成这一比赛项目的团队,也顺利在当年的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2022年,杨斌被推荐参加了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比赛时,他遇到了一个难点,需要依靠一把长20厘米的一字螺丝刀的微弱磁性,从宽度不到1厘米的狭小空间,往里安装大小仅0.5厘米的气门锁片。

这时候,多年来的练习终于发挥了作用,杨斌俯下身将胳膊肘抵在工作台上,用下巴靠住手背,让手与身体形成三角支撑,调整好工具和零件的角度,5毫米,3毫米,1毫米……终于锁片稳稳地放在了气门杆与弹簧之间。成功了!那个300分总分仅得到了20分的杨斌,终于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红星新闻记者戴佳佳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