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锐:科技成果就近转化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活力
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哪些是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
“会上强调了本地科技成果就近转化,这正是许多企业的痛点和堵点。”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表示,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将促进产业深度转型、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助力人才培养。
▲叶锐
2008年大学毕业后,叶锐一直在企业一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虽然成都的高校产出了许多有潜力的科研成果,但往往需要远赴江浙一带进行中试,在本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少之又少。
在叶锐看来,中试阶段因为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不少高校不宜做、企业也不愿做。对于高校而言,科研成果要实现产业化,需要面对工程放大、安全环保、成本控制、市场调查等诸多难题,这在实验室是无法做到的。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对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心里没底,认为技术不成熟,也不愿意投资。
“因此,中试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道壕沟。”同时,叶锐也认为,中试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如何扣好这一环?他认为,要让高校专家专注于0到1的原创技术研发,让专业的工程师团队进行1到100的中试验证和工程化,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建议,成都市的每个区县可以围绕主打产业,与高校联合培育技术转移机构,让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参与“这个既是科研又是产业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
叶锐所在的企业位于青白江区,目前依托陆港枢纽优势,在全国首创性提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成都中心城区到青白江很近,我们会打造出‘一小时中试圈’,让更多材料科学的创新点子在此转化。”
一小时的意义在哪里?叶锐提到,“高效”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对于成都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来说,不必再远赴江浙进行中试,只需花一个小时到达青白江区,可以更快速地验证研究成果,获得问题反馈,进而改进技术,推动项目走向市场。
叶锐相信,逐渐形成规模的中试产业,将在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起到创新策源的关键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实习记者张芷旖摄影记者王勤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