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创新“公园+”布局模式,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
10月1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公园城市”是《规划》中的关键词之一。
近年来,成都不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开展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系列工作,并充分融合到规划中,“公园城市”理念正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
▲环城生态区
会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介绍了本轮《规划》是如何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
在宏观层面,形成“公园化格局”。
《规划》着力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以水网、绿道和生态廊道串联全域公园,形成绿色生态基底,以1275平方千米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心,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使城市成为“大公园”;同时着力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通过187平方千米的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田园生态区、两级通风廊道以及条形公园引绿入城,在龙泉山东西侧分别形成带状、扇叶状组团化空间形态。
中观层面,创新“公园+”布局。
《规划》坚持绿色生态是最优质资产、生态产品供给是最普惠民生的理念,创新“公园+”布局模式,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服务功能,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等,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利用最大化。
微观层面,营造公园式场景。
《规划》突显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社会价值,通过营造多元空间场景,形成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空间体验。如推动街道空间从道路红线设计向沿街U型空间一体化设计转变,开放沿街建筑退距空间,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回归,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街区空间场景;推动河道滨水空间“车退人进”,促进滨水空间生态价值转化,引导公共功能结合滨水空间布局,营造水润天府的滨水空间场景。
红星新闻记者彭惊
编辑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