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杜出发,与世界连线,成都国际诗歌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时间 • 2025-10-27 18:02:29
诗歌
诗人
成都

以“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为主题,力图以诗歌的方式打破时间的屏障,让李杜诗歌继续叩响当今时代的文学精神。12月17日至21日,“2021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以下简称“诗歌周”)在成都举行。

开幕式现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世界诗歌运动(WPA)协调委员会协调员、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人梁平,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娜夜、林雪、车延高,《中国艺术报》总编辑、诗人康伟,以及俄罗斯诗人唐曦兰、伊琳娜丘特诺娃、安娜,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等国内外60余位杰出诗人来到蓉城,参与这一诗歌盛会。因为疫情的原因,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个国家的10余位外国诗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本次活动。中外诗人在诗歌周开展期间,还留下了一首首精彩诗篇,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财富。

正如吉狄马加所说,“诗歌周的开展,是为了推动当代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每一位诗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群众热情的参与,才是我们做好诗歌周的真正动力和力量源泉。”在吉狄马加看来,每一届国际诗歌周都会有很多诗人留下他们的诗篇,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淘洗,总会有一些诗歌会成为这个城市精神记忆的一个部分,最终被人们传诵。

用超越地域和时间的诗歌语言

讲述成都故事

“虽然他们的肉身已经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同时他们的精神却活在当下”,吉狄马加在本届诗歌周开幕式上说,本届诗歌周的主题“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旨在表达李杜等众多诗人所创造的中国唐诗的光辉成就无疑是划时代的,唐朝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同样也是世界诗歌的黄金时代,并由此才奠定了中国诗歌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诗仙”和“诗圣”是时代造就的,他期待着这个时代有伟大的诗人去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的诗篇。

每一届诗歌的主题,早已成为全国诗人翘首期盼的内容,从“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到本届“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诗人们认为每一届主题都是诗歌在当下最闪耀的灯塔,为他们在创作诗歌,表达时代上,指向了最明亮的道路。

闭幕式现场

“历史和时代都是由人民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一部分,我们置身其中,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洞悉人类的精神灵魂,去把握个人在历史和时代中的心灵秘密、情感体验。脱离时代来谈论文学艺术,那便是镜花水月和空中楼阁。”成都市作协主席,《草堂》执行主编熊焱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解道,从前是车马慢,从成都到北京要颠簸数月,而今飞机的钢铁羽翼一去千里,不到三小时即可到达,但你还在写马车牛车而对飞机高铁视而不见,那显然是不真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空间……各种高科技早已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如果诗人忽略了这些,诗歌创作也会变得不真实。

“而对时代的书写,又离不开对人民的书写,书写人民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奋斗精神和生产智慧,书写人民内心深处幽微的精神的丰富性、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刻性。”熊焱说,人民的范围既可是公众的、普遍的大众群体,亦可是私下的、单一的个体生命存在;既可以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关于爱、同情、宽容、悲悯、幸福等人类的终极关怀,亦可呈现个人内心的悲伤、喜悦、孤独等性情。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探寻人类的命运,了解人类的来和去。

古往今来,无数的诗歌巨匠与成都结缘,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这其中,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与杜甫,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李杜二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诗坛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双子星”。一个潇洒豪迈,才情远扬;一个内敛深沉,忧国忧民。他们惺惺相惜,亦兄亦友;他们就好比太阳和月亮,在世界时间上绽放光芒。本届诗歌周目光聚焦李白与杜甫这对中国文学圈千年以来的风流人物,以诗歌为线,讲述李杜二人的故事,讲述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诗和远方。这一主题探问城市美学的诗歌意蕴,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成都的精神气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传播。

立足成都辐射世界

诗歌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在成都搭建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交流平台的诗歌周,永远保持着欢迎的态度,迎接更多的中外诗人来成都,了解和感受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成都。”梁平表示,诗歌周的开展是成都这座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城市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打开文化视野的需要。“这五年,有近百位外国诗人、三百多位中国诗人为他们所感知、所感动的成都留下自己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已经陆续采用英汉双语对照结集出版,给成都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在梁平看来,每一届诗歌周的开展,都推进了中外诗歌在某些层面的发展,尤其是为中国诗坛建立了可贵的诗歌文化档案。在持续地、长期性地开展过程中,将会对记录中国诗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杜甫草堂

的确,在每届诗歌周开展期间,组委会都设置了丰富的环节。如本届的开展,除举行了以“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城市美学的诗意表达”为主题的访谈活动,诗人们就李白、杜甫诗歌的现代性、古典诗歌的阅读和翻译、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外,诗人们还在杜甫草堂举行了专场诗歌咏诵会,并颁发了“第四届草堂诗歌奖”。同时,诗人们还深入成都采风,走进熊猫基地感受“国宝”的快乐,去武侯祠、杜甫草堂感受先贤、诗圣的气息,到金沙博物馆领略古蜀文明的博大,在洛带古镇、水井街、水井坊博物馆感受成都历史的馨香,到郫都区战旗村感受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工作、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等乡村振兴的快速脚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成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在诗歌周开展期间,俄罗斯籍诗人伊琳娜、安娜表示:“在俄罗斯,一提到中国的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诗人。俄罗斯翻译家把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翻译给了俄语读者,这些优秀中国诗歌进入了俄罗斯文化。通过诗歌的灵魂,俄罗斯读者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重庆诗人娜夜、湖北诗人车延高、辽宁诗人林雪在深入成都采风后表示,成都用诗歌点亮和放大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新农村的典范战旗村,在生态环境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挖掘上都成绩斐然,成都人民幸福指数很高。

诚然,迄今举办了五届的诗歌周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熊焱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诗歌这种超越地域和时间的语言,为天府文化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让成都的城市文化、精神气质、生活品位,面向全国和世界传播。每一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举办,都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力度强,规模大,让成都这座诗歌之城更加声名远播。可以说,诗歌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其次,每一届诗歌周结束后,都会有众多中外诗人为成都写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必将成为一个长久的文化记忆。这么多中外诗人集中为一座城市写诗,大概是独一无二的;第三,每一个届诗歌周都会设置不同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心灵碰撞,闪烁出璀璨的思想火花。这对于促进诗歌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曾琦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