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

时间 • 2025-08-14 07:02:36
草原
修复
保护
国家
生态

4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草原保护修复主题发布会。会上,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介绍,三北地区草原面积有22亿亩,科尔沁沙地正在重现往日稀树草原风光,京津上风口沙源明显减少。今年将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管理政策措施,以及草原定额管理制度。

▲发布会现场。摄影:宋峥

李拥军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特别是三北地区草原面积有22亿亩,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2023年以来,三北地区草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科尔沁沙地正在重现往日稀树草原风光,京津上风口沙源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草原资源监管效能也全面提升。联合开展“绿盾”“护绿”等专项行动,打击毁草开垦、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与核查处置,提高主动发现草原违法行为的能力。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立案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2022年以来,已通报35起破坏草原典型案例。

李拥军指出,尽管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走出低谷,实现了由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修复治理难度大,目前仍有约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林草局将持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

据介绍,今年草原保护修复重点工作包括: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重点推进联防联治区域项目、331国道万里阻沙带项目和央企实施浑善达克南缘综合治理项目;抓实种草改良和草种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种草改良面积4000万亩以上,新建草种繁育基地30万亩,生态草种供给能力提高到3万吨,进一步提高国产草种自给率;强化草原资源监管,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发挥草原要素保障支撑作用,研究制定草原定额管理制度。

在草种业发展方面,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二级巡视员赵兵介绍,国家林草局已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启动;布局建设“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截至2024年底,已新建近60万亩的草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良乡土草种近2.5万吨,支撑了“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草种需求。此外,连续五年开展草种质量抽检,生态修复用草种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赵兵指出,当前,我国草种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各类草种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特别是生态修复急需的优良乡土草种依然供应不足。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力争到2030年生态修复用草种和饲草草种国产自给率达到75%。另外,将开展重要乡土草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组建草种业创新联盟等协作平台;明确使用天然草原等地类建设草种基地的用地要求;要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出台《生态草种质量分级》等标准,加快推动草种质量追溯体系落地。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

编辑张莉责编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