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遭疯抢!“没额度了”
作者丨张欣
编辑丨方海平
银行大额存单没了?这是咋回事?
“大额存单产品没有下架,不过该产品卖得火爆,比如4月初发行的1年期大额存单额度已满。”
交通银行App截图
当前银行的息差压力不断加大,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因此银行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压降高成本存款,长期大额存单也在压降范围之内。为了缓解负债端压力,
对于近期被热议“消失的长期限”大额存单,网友纷纷评论:
多家大型银行中长期大额存单难觅!
“现在银行都几乎没有五年以上的大额存单了,根本就买不到。”4月24日,王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银行的中长期大额存单难觅,并且其利率相比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也优势甚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登录多家大型银行App及官网,搜索“大额存单”关键词,发现五年以上大额存单已不见踪影,部分银行甚至没有两年以上的大额存单,
例如,号称“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的理财经理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年期的大额存单早在去年就已停售,
(招商银行App中大额存单情况)
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APP均显示,已无五年期大额存单。目前民生银行只有6个月、1年、2年、3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5%到2.6%不等;工商银行仅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5%到2.35%不等;中国银行只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49%到2.35%不等;建设银行仅有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49%到2.35%不等。
北京银行App上的大额存单显示,已无两年以上的大额存单,只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8%到2.1%不等;中信银行官网显示,已无五年以上大额存单,目前只有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大额存单,利率从1.7%到2.6%不等;
浦发银行App大额存单页面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
被银行视为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为何被冷落?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张轶晗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亦表示,
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大额存单利率相对较高,同时考虑到息差收窄的压力,为了优化存款结构并降低负债成本,银行减少了长期大额存单的发行量。
另一方面,近两年居民存款热情较高,银行存款规模增长较快,但贷款投放难度较大,进一步影响了银行吸收长期存款的积极性。
从息差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十年间银行业净息差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2020年—2023年四年间就下降了0.5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此前10年的1.7倍。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并且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
除了净息差收窄外,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加强。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城镇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的占比分别为58%、58%、62.2%、61%,高于2020至2022年的均值53%。
当前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十分明显。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在2023年业绩会上表示,负债端虽然存款利率下调,目前面临行业性的问题是,存款定期化趋势没有根本性改变。所以存款结构变化使得各类存款新发生定价的下降难以带来整体负债成本的下行。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当前存款的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特征比较明显,长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占比有所上升,同时市场竞争也加剧了成本下行的动能。
为了缓解负债端压力,多家国有大行高管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我们加大了对一级分行的考核,加强了对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和成本相对较高的同业负债的控制,压缩资产端收益相对低的贴现规模。同时,持续打造企业级资金循环,通过数字化、生态化的方式抓取低成本结算资金。”生柳荣说道。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张轶晗称,整体来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与部分地区的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在大额存单发行方面有所差异,但考虑到银行资金成本下行的整体趋势,预计未来大额存单的发行可能会逐渐放缓。
本期编辑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