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也“入乡随俗”!新研究:不同猴类可为“社交”改变口音

时间 • 2025-11-14 21:51:39
改变
黑白
口音
in
研究

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其实动物界也不例外。据外媒27日报道,一份新研究显示,猴子为了“沟通交流”,也会在进入共享领土时改变“口音”。这就像人离开故乡到了其他地方,为了同当地人交流,要改变自己的口音一样。

其他灵长类动物跟人类不同,它们并没有一系列可供使用的丰富语言,而是有一套固定数目的叫声,涵盖了如捕食者警报等表达。而且,它们通常不能自学或创造新的“叫声”。

这份新研究就对巴西亚马逊雨林里的15组黑白柽柳猴(Piedtamarins,学名Saguinusbicolor)和赤掌柽柳猴(Red-handedtamarins,学名Saguinusmidas)进行了行为和语言研究。

▲黑白柽柳猴。图据CNN

参与研究的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发布了一份声明指出,赤掌柽柳猴的声音具有“更大的弹性”,而且“话更多”,比黑白柽柳猴的叫声更频繁,相对而言,黑白柽柳猴的叫声则比之更长——即黑白柽柳猴和赤掌柽柳猴讲的“其实是同一种语言,但需要理解彼此的口音”。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当赤掌柽柳猴进入了跟黑白柽柳猴共享的领土后,它们也采用了与之相似的叫声。

▲赤掌柽柳猴。图据CNN

该研究首席作者、巴西国家亚马逊研究所科学家塔纳拉·索布罗萨(TainaraSobroza)指出,只有赤掌柽柳猴改变了叫声,而这样的改变也只出现在两种猴类共处的那些地方。塔纳拉表示,虽然具体原因并不确定,但“可能是为了有助于在守卫领地或竞争资源的时候识别身份”。

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进化生物学副教授雅各布·邓恩也指出,这是第一个此类研究,即一个物种的叫声变成了共享领地上的“共同语言”。他补充道,这些猴子依靠着类似的资源生存,而这样改变“口音”,有很大可能是有助于这些娇小的灵长类动物在茂密的森林里确认彼此的身份,更容易避免发生潜在的冲突。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说明,社会和环境压力是塑造灵长类动物的声音的重要因素。

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另一份关于猴子如何交流的研究显示,绒猴(marmosets)能听懂其他种类猴子的对话,并且判断自己要不要与其交流互动。

红星新闻记者林容

编辑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