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小小考古人”走进考古发掘现场

时间 • 2025-07-31 14:27:57
现场
考古
孩子们

6月8日,成都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成都考古中心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签署了院校共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小小考古人”考古研学联盟(试点)合作协议。

授旗仪式后,成都市实验小学“小小考古人研学联盟”的孩子们,开启研学活动,前往万佛寺遗址考古现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与考古零距离接触。

走进万佛寺发掘现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雪芬带领孩子们走进这片布满“大方坑”的工地,并告诉他们:这就是考古发掘的标准“窗口”——探方,通过它们揭露出的地层以及掩藏其中的遗存物,考古工作者得以抽丝剥茧,寻找有关这片土地上过往生活的线索。

相传万佛寺遗址始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南北朝时名为安浦寺,隋代已称静众寺,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7年)由新罗僧人金无相主持重建,时称净众寺,有一条“松溪”穿寺而过,风景之幽,享誉成都。明代则有净因寺、竹林寺等多个寺名,民间俗称“万佛寺”因“佛”与“福”音近,又被称作“万福寺”。

在千年时光的沧桑变迁中,这处寺院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到清代康熙年中最后一次重建后,它就渐渐没落消失了。

遗址现场俯拍图

“这一带早在光绪年间就出土过佛造像,上世纪在多次城市建设中也陆续出土过古代遗物,其中部分造像上能分辨出刻字题记,由此就可以得知它们所属的年代。”张雪芬向孩子们介绍,“你们看,这几尊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都是之前在这里出土的,收藏在四川博物院。”

参观考古中心学习文物绘图

从挖掘现场回到考古中心,孩子们参观了常设展《考古·成都》。“小小考古人”们在万佛寺遗址获得的直观感受,马上就在这一间间串联了文物的出土、修复、研究、展陈等信息的展厅里,听到了“回响”。

成都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用十几年时间修复得几乎焕然一新的战国漆床,令孩子们难以相信那竟是两千多年前的物件;那尊出土于成都实业街的优雅坐佛像,则令他们想起了在考古现场展板上看到的那些,也由此对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风格,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两堂以观察记忆为主的“考古课”后,下午的文物绘图学习及互动体验,让孩子们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图案素材来自后蜀开国功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一组伎乐陶俑。在孩子们的精心打扮下,这些古代乐师也穿上了一身当下流行的“国潮”。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