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疫情缓和后,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心里竟有说不出的高兴

时间 • 2025-11-06 08:18:57
疫情
办公室

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来临。此刻,我刚刚完成今日的采访任务。

我是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我一直在路上,至今已经9年。

尤其是,我作为医疗口线的记者,疫情以来,一直以笔为“枪”,坚守战疫第一线。

▲参加新闻发布会

今年的“8·25”本土疫情,是迄今为止成都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本土疫情。迅猛增加的病例,让奋战在一线的防疫人员倍感压力,我和同事王拓作为成都市疫情报道小组成员,在每次疫情来临之时,都会驻守在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力争在第一时间为市民带去最新、最权威的消息。

两轮疫情以来,我和同事在网络理政中心值守了50多天、参加了十余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出了近百篇报道……在我的印象中,网络理政中心的灯从疫情一开始就从未熄灭过,通宵加班更是常事。办公室内的标配是行军床、泡面、盒饭,累了倒头就睡,醒来继续干,饿了一桶泡面真的很提神。各位工作人员在圆形走廊里来回走动,处处都是为市民解决问题、各方联络的声音。

特别是中心301室,这是成都市卫健委值守所在的办公室,人员进进出出,开会、统计数据、部署,好不“热闹”,他们经常忙得过了饭点儿,泡面、咖啡就成为大家的“最佳伴侣”。这里人越多,就意味着疫情越严重,记得疫情缓和之时,有一天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自己心里竟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秋节前,在连续值守15天后,终于和家人在家里提前吃上了“团圆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真香!”

▲连续值守15天后,在家里吃上第一顿团圆饭

疫情期间,当一切都静下来时,成都12345热线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聆听每一个个体具体而微小的需求与感受,聚焦庞大日常中容易为人忽略的漏洞、短板和痛点、堵点。生命至上,生活至重。采访中我得知,正是因为有了这几百号人的轮流值守,才让疫情中的城市“动”了起来,这条24小时的热线,也是一条能救命的生命线。我很荣幸,自己也有机会参与、见证、记录了这一切。

立冬悄然而至,新的季节,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