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大礼堂”:孩子吃百家饭,街坊成了家人
阡陌的述说2022.03.10阡陌的述说2022.03.10
11:24未知来源
播放
下六铺巷,临近湖南长沙湘江风光带碧湘门广场,地铁3号线在附近的灵官渡稍停,然后穿湘江而过。
巷子里头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据梁慧回忆,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
后来礼堂被改成湖南电梯厂的职工房,她和丈夫在1994年分到其中一间房子,自此就在这儿住了下来。
01
同家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2022LIFE/
回忆起当初职工们生活的情景,已经51岁的梁慧眉飞色舞,她说,大家隔着一条廊道门窗相对有多紧密。
廊道上只要一家灶台响动其他家就陆续出来,而聚起会来,就是几张桌子排开,11户人家端着饭菜碗筷上桌,吃“团圆宴”。
对她而言,那是种同家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在这28年里,梁慧见证了湘江路的扩建、周围高楼拔起,见证了湘江河畔的灿烂烟花、风光带上绿树林立,也见证了礼堂的破败与翻新,街坊邻居的逝去与迁移。
也亲眼看到几个孩子在这里长大,有4个考上了大学。
当年朝夕相处的10户老街坊从大礼堂陆续搬走,开始了新生活,素不相识的租户住进大礼堂,但陌生感在类似“你要做饭了啊?”“今天做什么菜啊?”这样一些日常问候里慢慢消融,彼此间的信任悄然而生:“我有事回不来,崽放你家吃饭哦!”
邻居虽换了,空间带来的紧密感还是十分作用于邻里关系,烟火气依旧浓密,被笼在高高的屋顶之下,“再怎么样过一个月都熟起来了。”
礼堂改成职工房,11户人家处成一家人,别人都喊羡慕
3月5日晚,夜雨连绵
2022NIGHTRAIN/
02
走至下六铺巷,旁边装饰别致的一家酒吧灯光艳丽,余了一片暖黄光亮在大礼堂的白墙上,衬得里头有些黑不隆冬的,让人一下晃神,想起这里也曾经舞台喧哗,一片敞亮。
据梁大姐所言,这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大概建于1956年,后来湖南电梯厂职工房紧缺,于是改了大礼堂的格局,分出11户单间给员工住。每间20平方米左右,吃饭、睡觉、工作、学习、消遣时间,都在里头。
梁大姐和丈夫是在1994年分到了这间房子,进门靠左第一家。
那时候不光是大礼堂里边,后面好几栋楼都是单位职工的住房。按梁大姐的话来说,常常是“楼上喊楼下”,上个厕所都会被叫到去家里玩。
虽然关系都好,但大家最羡慕住大礼堂里的人。
那时候梁大姐他们每周都要聚两三餐,反正各家灶台都看得见,只要有空、方便,就你炒炒我炒炒,拼个大长桌一起吃。
要不就是下午坐在廊道里唠嗑(梁大姐说这里冬暖夏凉):“诶!我一会准备包饺子来着!”其他人就招呼:“那就拿过来大家伙一起帮忙包了嘛!”
03
大家都处成了朋友
2022FRIEND/
梁大姐记得有次大家一起吃小龙虾,“1999年的时候吧,小龙虾便宜,才一块多钱一斤。当时有一家做了,说好吃,就要再弄一回。
这回大家十斤十斤地买小龙虾回来。
一个锅只有那么大嘛,就分成几锅来做,各做各的口味,然后好几锅搬上来,大家围着一起剥虾吃。
他们后面住的人,馋得要死,说我也好想住你们这里啊!哈哈!”
吃饭是梁大姐提起最多的事情,大概那时候大家下班回来,六七点做饭的时候最热闹。
△临近九点,大多数住户已关了灯
其次就是小孩,他们也基本是吃百家饭长大。“反正都自己家做的不好吃,别人家的就美味得不得了。”梁大姐笑道。
大家有时因为工作或者意外情况回来得晚,结果发现自家崽在邻居家里被照顾得妥妥帖帖,都不用自己拜托一句。
梁大姐还曾把别人家崽带回娘家过,“当侄子一样的。”
还有一次,梁大姐女儿跑不见了,那时她只有三岁,湘江边上还都是码头。
梁大姐很担心,怕她去江边出了事,也怕她被人拐走。
而一听她女儿不见了,礼堂里所有人家都出来帮忙找,最后在邻街一个路口处找到,把女儿带回到心急如焚的梁大姐跟前。
“大家都处成了朋友啊!”记者听完后感叹。梁大姐摇摇头:“哪止朋友,都是家人一样在处!”
曾听滴答漏雨声,也曾呼朋唤友赏烟花
争相观赏那场盛大的烟花
2022FIREWORK/
04
在这边住了这么久,除了礼堂本身,梁大姐也目睹着湘江沿岸的变化。
道路扩宽、高楼拔起,地铁线路一条接连一条。“之前不是每周末都放烟花吗,那时候风光带的树还没长这么高,我们站门口就能看。
要想视野再好点,就可以去后边那栋的四楼,我们经常跑到那里去,清楚得不得了。”
梁大姐想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那次放的烟花,当时她把爸爸妈妈从乡下接过来,妹妹和另外一个侄子也跟了过来,大家就来看这场烟花,像赶节日一样。
虽然离江边近,但那天他们下午三四点就去占位置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换她先回来做饭,吃完了再把占位置的人换回来吃。
最后大家挤在好位置上观赏完那场盛大的烟花。“我爸爸看完说,'恩……可以,还要得!'”梁大姐笑道。
05
住这里没有谁会闭上房门
2022LOOKTHEDOOR/
一直以来,大年三十就只有梁大姐这家人住在大礼堂,其他人无论是单位职工还是后来的租户,都会回老家团圆。
而她家会准备一些鞭炮,除夕放一挂,大年初一放一挂,好像是特地留在这儿给大礼堂招招新年喜气。
大概在2016、2017年的时候,大礼堂里的单位职工基本都搬走了。
“有些年纪大的已经去世,有些是子女长大、成了家,把他们接过去了。”
唯一留下来的,还是梁大姐这家。因此若有新租户住进来,一定得和她“打好关系”。
配大门钥匙、附近菜市场、水电缴费等等,梁大姐是最佳求助人选。
不过很多时候都用不着他们开口,梁大姐在自家门口闲站一阵——“你是要买菜不?我一会要去,一起去噻?”
现如今里边的租户情况,梁大姐也基本了解:舞台那家是做特色菜的,她家最热闹,不过今天回老家去了;这家是卖捆鸡的;那家爹爹收蛇皮袋,去年刚搬过来;这两间房是一家人,卖水果,他们家那个小孙子我看着他长大的,现在都读一年级了……
“孩子回来啦?”看到放学回家的学生,梁大姐热情地招呼着,便又回到自己灶台,开始了美食的制作。
饭菜的香味渐渐弥漫……
人间烟火在这里显得那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