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我喜欢这份职业,因为它永远“在路上”
这是我“持证上岗”后,过的第三个记者节。
记录者、吹哨人、瞭望塔……记者这份职业被赋予了众多意义,也承载了无数热望。于我而言,它除了是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还代表着热爱与理想。我相信,所有选择这份职业的人亦如此。
虽入社近四年,我仍觉得自己是一个新人记者。因为,下一场采访,下一个任务,永远都可能是全新的挑战。这正是我喜欢这份职业的原因,它永远都有新鲜感;它永远在路上。
▲以国际社区为话题采访成都的外籍人才
走进成都人的“家门前”
对记者而言,“深入”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深入,才能触及事件的真相;也因为深入,才能感知深沉的感动。
成为记者的这些年,我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社区,走进新闻一线,希望记录更加深刻,写作更加生动。
比如,我今年参与的《我家门前》系列报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走进战旗村、兴隆湖等十个点位,听人们讲述“我家门前”一条路、一座桥、一座地铁站、一个公园的变化,记录践行嘱托十年间的成都故事。我采访社区规划师,见证几年实践中,“90后”杨迎琦眼里的成都社区治理;我走进成都国际铁路港,用从小镇姑娘到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法国馆负责人的视角变化,看繁华和城市变迁,记录越来越开放的大门;我走进全面机械化的“天府粮仓”,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眼里的乡村振兴……
尽管身处一个“短视频为王”的年代,但我一直坚信,文字,亦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心的,就是有温度的。或许它们并不足以引爆一个热搜,或是收获大波流量,但它们终会被人发现、认可。也有幸,能用一支笔,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大城小事”的意义
过去几年,这份职业也时时带来许多触动。有时,是事件或受访者本身;有时,是报道后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以今年常接触的社区治理题材为例,对媒体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观察到,同样的社区,同样的故事,已经在发生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年10月初,在一组系列策划报道中,我偶然了解到一个关于宠物友好型社区的线索,它有趣、有戏剧冲突,且新鲜。联系好多方核心人物后,我用一天时间进行采访,几乎走遍了社区的所有角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感受这个老旧相融的社区,一一验证受访者所提到的所有矛盾点,最终完成稿件《成都有个“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有规矩,很柔软,还挺年轻》。
▲爱宠箱
在数次修改后,最后呈现的稿件中,关于宠物的矛盾、争论一一呈现。意想不到的是,这篇稿件翌日引起了多方关注,后来也被一些垂直类学术委员会转载。
这篇稿件的另一个回馈,是我从受访者处了解到,在推行项目的过程中,其实受到了多方阻碍——很多人都认为,社区治理更应该关注宏观问题,如一老一少、老旧小区改造,以宠物为切口是一个小之又小的命题。但稿件所产生的正能量,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事实上,宠物友好型社区的背后,包含着青年共建、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诸多内核。我认为,这也是成都开放性的体现。
这两天,我在上海采访第五届进博会期间,一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也专门提到了成都的宠物友好型社区,这亦从侧面反映出“大城小事”的意义所在。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